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书画研究所 > 书画研究所 > 图片新闻

寂如秋叶 灿若夏花——刘文剑博士花鸟画

时间:2018-08-30 17:33:55  来源:传媒联合网  作者:米根孝
分享到:
  

刘文剑博士热情似火,实则内心寂如秋叶,并皈依星云大师。他热爱绘画,重视写生,即兴所绘,更精心经营,洋溢着生命活力。最近他寄居勐腊,专心写生,探索笔墨,所得尤多。

微信图片_20180523092951.jpg

“墨分五色”  释评
“墨分五色”出自唐代张彦远的名著《历代名画记》中,是对作为材料的墨在绘画中的运用变化的总结。《历代名画记》中描述道:“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张彦远认为山水中的五色,随着四时阴晴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呈现,如果用墨把这些变化的特征大体表现出来,就会产生山青草绿花赤雪白等效果,不必使用像空青、石绿、丹砂、铅粉等颜料。同理,凤鸟羽毛虽然呈现五色,但用墨画的凤鸟只要意思表到了,也会给人以五色杂陈的印象。
但在美术理论研究中,对于“墨分五色”的说法不尽相同,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甚至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这些研究反映了绘画过程中墨色运用丰富的层次和深浅浓淡的变化。自然界的五色,古人称青、赤、黄、白、黑,为五正色,简称“五色”。“五色”有时也泛指红、绿、紫、碧、流黄五种间色。在宋代以前,“墨分五色”多指浓淡不同的墨迹对应五正色。在宋代以后,“墨分五色”多指墨分浓淡干湿,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中的墨中水分的多少在绘画中的表现。“墨分五色”不仅是绘画技法丰富性的要求,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是画家性情赖以表现的手段。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传统水墨画中,墨并不是被看成一种颜色,而是通过用笔、用墨、用水的不同技巧,达到“墨分五色”的丰富变化。通过在墨中加入水分的多少,加之用笔的轻重、提按、粗细等,区分出浓淡干湿的变化。其中,浓淡之分是颜色深浅的比较,而干湿之分则是墨中水分多少的对比。唐代以后,“墨分五色”开始更多的谈论墨色的深浅变化,常指焦、浓、重、淡、清。焦墨是半干的墨汁,黑而有光泽;浓墨是深黑的墨汁,加了水分而不显光泽;重墨含水比浓墨多,颜色略微浅点;淡墨所含水分就较多,颜色更浅;清墨只有极淡的墨迹,甚至完全是水。在一幅中国水墨画里,即使只用单一的墨色,也可以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变化,完美地表现自然物象。古人从墨的深浅浓淡去对应五色,是非常有道理的,浓如青,重如赤,淡如黄,清如白,焦如黑。古人声称鬼的面色清黑意味着青色与浓墨对应;彩墨画名叫重彩,意味着重墨与赤色相对应。元代画家龚开画钟馗嫁妹,画面女子用重墨涂脸蛋,表示赤色的胭脂。
微信图片_20180523093009.jpg

在水墨画里,特别是文人画中,“墨分五色”被画家们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浓、淡、干、湿、焦,墨色不仅五彩斑斓,而且能充分表现出画家所期望营造出的效果和意境,并借之寄托情怀。墨用得好,画面变化丰富,格调高逸,意境深远。一般来说,浓墨多用来表现近的物象,或者物象的阴暗面;淡墨多用来表现远的物象,或者物体的明亮面;干墨常用来表现山石的苍劲、虚灵的意境、山石的皴擦;湿墨中水分相对较多,用以协调和均匀,多用来表现水墨淋漓的意境和韵味;如果起渲染和统一的作用,有时运用泼墨画法;焦墨水分少而颜色最黑,常被用来画最黑处,或用来强调画面某些线条或局部,有时勾点,有时皴擦,焦墨用好了,可起到醒题和活跃画面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80523093153.jpg

中国画历来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求“墨分五色”,但也有人将“白”加进来,称之为“六墨”。白即是画面中的空白。将墨色分为浓、淡、干、湿、焦、白,既讲了墨的黑白浓淡的变化,又讲了用墨时对于水分的控制,这对于画家表现画面层次、画画意境和画面气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纵观历史上的艺术大家,他们对墨的运用和控制,对“墨分五色”的理解都极为深刻,并且运用纯熟。潘天寿特别善用浓墨,间用焦墨、破墨,枯湿浓淡中均显笔力,有时运用泼墨,水墨淋漓,苍茫而厚重。明代大家徐渭更是把“墨分五色”运用到了极致,他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笔墨酣畅,淋漓尽致,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花木形象中,充分利用水墨的色彩表现力,着眼于气韵的体现,把在生宣纸上随意发挥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他的《墨葡萄》以狂草笔法入画,充分利用墨的表现力,渲染出丰富的层次,充分表现出无人采摘的野葡萄隐现于如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中,表达出了“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把“墨分五色”的表现力充分地发挥了出来。而近代绘画大师黄宾虹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更有过深入的研究和见解,并概括出“五笔七墨”的用法。所谓“七墨”即浓、淡、破、泼、积、焦、宿。他喜爱夜山、晨昏和云雾之中的山,而夜山、晨昏的山常呈现深沉苍老之色,而这种画面意境的充分表达与他的“七墨”之法是分不开的,他用墨浓重而变化丰富,表现出了浑厚华兹的画面意境。
微信图片_20180523093201.jpg

黄宾虹所指的积墨是用墨的多次重复和累积,一层层的渲染,反复多次。待一遍干后再来一遍,次数虽多,但墨色不可僵死,要既黑又厚,层次要丰富。破墨分为“以浓破淡”或“以淡破浓”之分,它与积墨不同的是,破时应待墨未干时进行。破墨之法运用广泛,运用到位会使画面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意境。泼墨主要用于大写意,用大笔饱蘸水分,笔尖再蘸浓墨,稍加调和,然后笔尖再调浓墨、焦墨,大笔横涂竖抹,尽情挥洒,痛快淋漓。也可用小碗等器具调好墨而泼将纸上,然后以浓、焦墨破之,破墨之法容易出奇,枯湿浓淡,酣畅淋漓。宿墨是指墨研好之后,在砚台内存放数日,作画效果奇特,画面苍茫而润泽。中国画的成功是多种墨色和墨法的有机结合,浓、淡、破、泼、焦、宿,不同墨色交替使用,融为一体,才能把画面的气氛渲染到位,才会把画面的笔墨韵味表现出来。
“墨分五色”是中国水墨画的一条重要原则和用墨方法,但中国画的“墨分五色”是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中国画讲求笔墨,有笔有墨,墨色的再现离不开笔的运用。要想笔墨变化丰富,必须要有水分的参与。如果说笔是骨、墨是肉的话,那水分是血液,有骨有肉还必须要有血液,画面才能鲜活、生动起来,才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才更能体现中国绘画的精神。“墨分五色”离不开用笔和用水的辅助,所以完成一幅中国水墨画,要充分理解笔墨的表现力和运笔用墨的方法,学会灵活用水。一般来讲,在作画时,最后把笔所含的墨色用枯用干。先用湿笔,行笔宜快,待笔上的水分逐渐减少时,行笔随之变慢,直到把笔上的墨用完、用干,这样才有一气呵成、自然而然的感觉和变化丰富的效果。用笔时,要中锋、侧锋、卧锋、逆锋、拖锋等不同的笔法交替使用,这样画面墨色变化才丰富,才有意境,并且更有内涵。用笔要特别注意和体会笔中水分多少所产生的墨色变化,笔中水分含得少,易出现干笔飞白,墨色就干枯。行笔慢,画面则墨迹饱满而润泽。行笔快而含水分少,纸上留下的墨色就既枯又少。宜于画透明之物,行笔快而笔中水分多,则可产生飞白,又不失明快滋润的感觉,这时又显得用笔潇洒自然而不滞不粘。

微信图片_20180523093213.jpg

 总之,“墨分五色”是中国画家的一种追求,墨法、笔法需要在日常的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去尝试,在实践中去总结、归纳,找出适合自己的一条用笔、用墨的途径,各种笔法、墨法交替应用,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画面才会变化丰富,意境才会深远,韵味才会充分表达出来,才能使画面生机勃发,充满感染力!
 

来顶一下
近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